新闻报道

【光明日报客户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奏响就业战疫“协奏曲”

发布人:刘志兴发表时间:2020-03-30点击:

“求职不能只看企业给的薪酬待遇,更应看重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这样才能彰显人生的奋斗价值。”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熊灿阳说。疫情期间,他“逆行”为家乡湖北麻城运输救援物资,这次疫情的经历让他对就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面对疫情防控和毕业生就业升学的双重压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及时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适应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深入开展“最后一课”思政教育,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就业攻坚战。

实施“一把手”工程,推进协同联动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书记黄晓玫、校长王焰新带头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学校发布《关于切实加强20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形成了“一找两促”(找渠道、促签约、促升学)工作思路,各个学院“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制定了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方案。

经济管理学院提出“十全十‘每’ ‘每’美与共”的实施方案,要求每位院领导负责邀请一家单位来院招聘;每个专业开展一次招聘会;每位教工党支部帮助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邀请一位校友分享职场心得;每位班主任召开一次就业促进主题班会;每位学务指导教师与学生进行深入交谈;每位研究生导师动态掌握学生就业进展;每位博导(学科带头人)帮助一名考研上线学生进行复试准备;每名辅导员掌握每位学生的就业动态、精讲一场就业指导讲座。

经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沈波说,学生就业不只是学生的事,只有在教师和学生群体中双管齐下,才能营造出全员参与就业的氛围。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积极推进“五个一批”工作,通过网络搜集遴选一批、重点单位争取一批、合作单位支持一批、科研项目吸纳一批、校友企业推荐一批,积极促成毕业生就业多元化。3月10日,学校举办首场网络双选会,680家单位参会。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李远青说:“这次网络双选会效果很好,当天收到地大毕业生投递的397封简历,达到了预期招聘目标。”

推进“一生一策”,帮扶困难群体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实施困难摸底台账日报制度、工作实效周报制度,各学院通过多种途径主动跟进毕业生就业意向、就业动态,认真做好“一生一策”就业帮扶工作。

数学与物理学院的马志(化名)是一位本科应届毕业生,身体伤残等级为二级。辅导员孙宇涛老师积极帮助他申请就业困难补助、给予就业指导和岗位推荐,为其安排简历制作、网上面试、就业政策和形势分析等指导。他目前顺利签约了重庆市一家公司,说道:“感谢学校和老师们的帮助,我的工作没有因为疫情而耽搁。”

地球科学学院的平措朗杰是一位西藏藏族建档立卡家庭贫困生,他希望回西藏就业。辅导员了解情况后,大一为他安排了同学结对指导学业,大二向他推荐了在西藏开展科学项目的导师,帮助他增强专业技能、积累工作经验。进入求职季,学院积极联系校友资源,帮助他顺利签约了中铁集团。“真没想到,我这么快就圆了回西藏工作的梦想。”平措朗杰说,“我将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全部用在建设西藏上,为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在就业上碰钉子的主要原因是就业技巧欠缺和就业心理准备不足,因此我们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解决。”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处副处长陈慧说。在就业技巧培训方面,着力建设求职“云课堂”,为学生提供“菜单式”的网络学习资源;陆续开展“简历门诊”和面试技巧训练营等线上培训,为毕业生提供系列专项辅导。在就业心理辅导方面,开展心理咨询线上服务,对情绪紧张的毕业生做好心理疏导,组建线上生涯发展咨询团队,提供网络生涯咨询和就业指导。

上好最后一课,强化思政教育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注重紧密结合疫情中涌现的逆行英雄和典型事迹,为毕业生上好一堂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感染和带动学生的爱国情怀,强化社会责任担当和无私奉献精神。

史博慧是艺术与传媒学院的一名大四毕业生。疫情期间,她申请成为温州铁路南站的一名抗疫志愿者,每天六点起床为旅客提供购票引导、行李提运、体温检测等志愿服务活动。她说:“武汉是我的第二个故乡,我要为疫情防控尽自己的一分力量,也希望疫情尽快结束,继续回汉书写青春,留湖北建设家园。”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19名应用心理学专业应届毕业研究生,积极参加同济医院、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等医院的在线心理咨询服务。王媛同学说:“我愿意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更多的人渡过心理难关。”李轩同学说:“特殊时期参加心理援助服务非常光荣,专业也在实践中得到了提升。”

珠宝学院的硕士生姜阳铭同学今年毕业,他主动到武汉社区参与防疫一线志愿者工作。他说:“武汉现在是大病初愈,需要我们大家一起照顾,我立志留在武汉工作,为武汉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夏静通讯员魏海勇、徐伟)